12月16日夜间到21日,我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今年10月以来第6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一面是雾霾袭城、防治大气污染的压力加重,一面却是清洁能源天然气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近两年天然气汽车总量不增反降。天然气车船发展的“痛点”在哪儿?如何破解瓶颈走出发展新路?
交通运输领域推广使用天然气,是应对气候变化、防治大气污染、促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的现实、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案。而近两年,由于油价大幅度下跌、气价调整、国家重点补贴电动汽车等原因,天然气汽车增长势头有所放缓,2015年**出现了产量负增长,与电动汽车的井喷式增长形成反差,引起市场对天然气车船加气产业未来发展的担忧。
客观上,经过多年发展,天然气车船加气产业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天然气汽车产业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标准、规范和产业链,截至2015年底,国内天然气汽车保有量突破519万辆,其中LNG(液化天然气)车23万辆,天然气加气站7000余座(LNG加气站2650座)。LNG动力船舶发展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试点、示范工作积极推进,相关政策、标准、规范等正在研究制定且将陆续出台。截至2015年底,我国运营LNG船舶近100艘、在建超过400艘,投运LNG船舶加气站14座、在建20多座。
目前,天然气车船加气产业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是:**,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天然气车船定位不清、目标不明,缺少配套政策和措施落地,与电动汽车明确、巨额的资金补贴相比,对天然气汽车的支持政策差距巨大,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将在用的天然气公交车、出租车强制换成电动车的情况。新建LNG船舶补贴于2015年12月31日停止,至今仍未出台新的补贴政策;建站土地供应不足,获取难、成本高,规划不完善、选址难。
**,油价下跌,在LNG市场价格整体低迷的影响下,替代柴油的经济性减弱,各地LNG终端价格出现低点,恶性竞争激烈,加气站利润下滑明显。
第三,标准规范过于严苛。加气站**间距过大,如加油站油罐与站外重要公共建筑物的距离要求不小于25米,而加气站LNG储罐与站外重要公共建筑物的距离要求不小于80米,即使改为埋地方式,距离也要求不小于40米;LNG船舶加气站建站**标准应该更趋合理,如规定小型LNG运输船不得进江,以LNG为燃料的运输船不准通过三峡大坝闸口等,但泄漏后环境影响更大的成品油、原油、LPG船舶均可在长江中航行。
第四,市场良莠不齐,劣币驱逐良币。手续不齐、违规运营的加气站点,通过偷税漏税、降低**标准等方式降低成本、低价销售;大量劣质、低价燃料油充斥船用油市场,LNG车船推广难。
尽管存在以上问题,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知到:天然气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现实的替代汽柴油的车船用清洁燃料,符合绿色发展的需要,天然气汽车的技术和产业链都比较成熟。在国家层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04~2020年)》指出将逐步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所以天然气汽车的市场前景相当广阔。近期国家能源局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车船加注产业发展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认清行业“痛点”,就找到了推动发展的“切入点”。结合实践,我对天然气车船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由下至上推动国家出台支持天然气车船加气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如参照电动车补贴标准给予天然气汽车船舶财税优惠和补贴,加大控排力度、鼓励进入排放控制区的船舶优先使用LNG等。二是建立、健全车船“油改气”、船舶加气站技术标准,加大天然气发动机研发力度,推动产业发展。三是推动公共服务领域、大型企业、重点工程项目使用天然气车船。四是优化加气站建设审批流程,规范加气站市场运营。五是规范市场秩序、统一技术标准规范,为天然气加气行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六是加强政府推动、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为天然气车船加气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气电集团交通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党委书记朱闻达 口述 记者 李若冰、吴诗雅,通讯员 薄海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