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公司简介 产品展示 新闻中心 技术文章 资料下载 人才招聘 成功案例 荣誉证书
主营产品:

一体式V锥流量计,卫生型电磁流量计,低温涡轮流量计,上海超声波流量计,双显气体涡轮流量计,双显气体腰轮流量计

迷你热式
AS气体超声波流量计
AJWG系列气体涡轮流量计
单显气体涡轮流量计
AJY气体腰轮流量计
AJR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
AJX智能旋进旋涡流量计
AMF系列电磁流量计
耐磨型电磁流量计
防爆型电磁流量计
微小型口径
大口径流量计
插入式电磁流量计
电磁流量计
智能一体电磁流量计
智能分体型电磁流量计
不锈钢电磁流量计
卡箍式不锈钢电磁流量计
AVS系列涡街流量计
螺纹连接型涡街流量计
缩径式
普通型涡街流量计
涡街流量传感器
智能型涡街流量计
现场显示型涡街流量计
插入式涡街流量计
AJP多孔平衡流量计
AJP多孔平衡系列流量计
平衡流量计
AVZ系列V锥型流量计
插入式V锥流量计
法兰取压V锥流量计
智能型V锥流量计
V锥流量传感器
AJWL液体涡轮
AFV系列超声波流量计
便携式超声波流量计
插入式超声波流量计
手持式超声波流量计
固定式超声波流量计
智能时差式超声波流量计
AJJ金属转子流量计
LC系列椭圆齿轮流量计
带复零功能椭圆齿轮流量计
脉冲型号输出椭圆齿轮流量计
椭圆齿轮流量计
不锈钢椭圆齿轮流量计
AEM系列智能流量积算仪
定量控制
AEM290智能流量积算仪
AEM260D系列
AEM260A系列
AEM280A系列
AEM280B系列
AEM280D智能流量积算仪
AH系列超声波明渠流量计
AI系列流量开关
ARZ热值仪
进口横河仪器仪表
横河涡街流量计
横河电磁流量计
EJA横河差压变送器
EJA横河压力变送器
其他流量仪表
技术文章
首页 >>> 技术文章

中国油气变革的历史方位

1.油气与世界

有文字记载的人类社会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18世纪下半叶爆发的**次工业**,如同一道分水岭,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次工业**,使人类社会生产力出现了超乎想象的巨大飞跃。自那以后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工业现代化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性潮流。

在这个不到200年的工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石油扮演了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先是造就了19世纪下半叶的“煤油灯”时代,在点亮千家万户乡村农舍的同时,开启了城市夜间照明的新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又摇身一变,由照明材料变成了动力燃料,编织出覆盖整个地球的庞大交通运输网,将人类活动的空间从陆地、海洋、蓝天延伸到了太空。继而由动力燃料变成有机化工原料,创造出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碳氢化合物世界,开辟出一个又一个崭新的生产、生活领域,像血液一样渗透进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紧密联系,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国家**的强大力量。

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名副其实的石油世纪。石油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是经济的生命线。石油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改变了许多国家的发展面貌,其中,受益*大的当属美国。美国不仅是世界上石油资源蕴藏*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占有、控制世界石油资源*多的国家。在世界石油工业诞生至今不到160年的时间里,美国以世界1/25的人口,消耗了世界1/4以上的石油资源。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借助石油大发横财,国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强国。二战后中东廉价石油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使得军国主义战败国日本搭上了千载难逢的经济发展顺风车,只用了短短20多年时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德国从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上迅速崛起,重新进入世界强国之列,也得益于赶上了石油迅速增长,大规模取代煤炭,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能源新时代。盛产石油的中东阿拉伯国家借助石油一夜之间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过上了生活富裕的现代化生活,也因石油一夜之间陷入霸权主义国家主导的地缘政治冲突和局部战争中难以自拔。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第三次工业**浪潮的蓬勃兴起,石油的孪生兄弟天然气开始大显身手,受益*大的仍然是美国。一场页岩气**不仅使美国实现了能源生产回归,重新获得了全球竞争中至关重要的大国能源竞争力,以再添大国影响力,重塑美国经济形象,而且将美国推向了梦寐以求的能源独立,摆脱了对中东石油的长期依赖,使石油、天然气重新成为美国抢占未来全球战略制高点的强大支撑力量。如今的美国已经逐步走出了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能源重心已经转向西半球,**战略也从“重返亚洲”转向了“亚太再平衡战略”。不仅改写了世界能源版图,而且改变了全球经济、政治和外交格局,成为世界各国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重大战略发展前景。

回顾近160年来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的工业现代化历史进程,石油、天然气在世界经济、政治、**、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呼风唤雨,可以说早已超越了其产业地位和经济价值本身,成为世界经济和市场变化的“晴雨表”。与此同时,石油也像潘多拉魔盒中释放出的恶魔一样,成为新式**和新型战争的“催化剂”,将美国塑造成了一个超级**研发生产大国和**强国。进入21世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新一轮旷日持久的全球金融危机,又给石油、天然气披上了一层迷雾笼罩、变幻莫测的金融外衣,成为挑起国际货币战争、搅动世界经济贸易秩序、引发地缘政治冲突的重要推手。其*大受益者,仍然是操纵美元印钞机、控制全球金融核心利益的美国。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已经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发展构成了威胁。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警惕,不能抱任何的幻想。

2.油气与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蕴藏*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开采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早的国家之一。1848年钻探成功的四川自贡“磨子井”,是人类历史上**口井深超千米的天然气井,同时期建设的天然气生产作业区,是人类历史上**座方圆达55平方公里的天然气田。而在当时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口石油井开创的近代石油工业还没有拉开帷幕。另据西方专家学者考证,1859年美国**口石油井的钻探成功,借鉴了欧洲的钻凿盐井技术,而钻凿盐井技术是14世纪由中国传到欧洲的。而那时的中国,钻凿天然气井的古代手工业生产工艺技术已经系列化、配套化发展到了相当精湛的程度。同时期钻凿的石油井数量也已经超过了几千口,井深已达上百米。美国**口石油井的21.9米与之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西方专家学者惊叹之余,将中国古代天然气钻凿技术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相提并论,称之为人类“第五大发明”。

然而,曾经****的东方文明古国和**经济大国到了近代却落伍了,并且由盛转衰,变成了一个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落后国家。而其转折点,正是**次工业**风靡整个世界,从欧洲核心地区越过大西洋,传到北美,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古道传到印度洋、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时候。

另据史料记载,以清末洋务运动为标志的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兴起实际上并不晚,当时的国力也不在东邻岛国日本之下。然而,两次**战争和接踵而至的两次中日战争,阻滞乃至中断了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不仅远远地落在了日本之后,而且变成了被外敌侵略扩张、铁蹄蹂躏、剥削压迫的悲惨国家。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才在中国**党的领导下站了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现代化建设,只用了短短20多年时间,就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基础上,建立了初具规模、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其间,石油工业迅速崛起,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依赖“洋油”过日子的“贫油国”历史,连续17年保持年均18.5%的高速增长,原油产量每隔三四年就翻一番,由石油进口国变成石油出口国,进入了世界产油大国行列,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支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中国奇迹”,一举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其间,随着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石油消费大幅增加,进口迅猛增长,中国也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石油消费大国和**石油进口大国。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中国石油工业和三大石油公司立足国内,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跨国经营步伐,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了一整套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石油、天然气**供给体系和保障机制,使国内石油供给结构发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变化。

——国内石油产量持续稳定发展,天然气产量连续10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跨国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从无到有,建立了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海外石油生产基地;

——石油对外贸易由小到大,迅速增长,形成了遍布全球的多元化石油供应渠道;

——跨国石油战略通道建设从无到有,形成了连接海内外的石油管道和管网系统;

——石油战略储备从无到有,迅速扩大,构建了确保国家石油**供应的“稳固防线”;

——三大石油公司进入世界500强,成为具有相当竞争力、影响力的跨国石油集团。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展开,一个适应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的全球化石油供给结构和供给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成为保障国家经济、能源和石油**,带动国内其他产业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新经济建设,形成竞争新优势的国家“桥头堡”。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世界能源版图发生了重大改变:美国摆脱了对中东石油进口的长期依赖,西欧、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国内石油消费增速放缓,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快的地区,中国已成为中东石油输出国*大的贸易伙伴。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石油合作的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开始使用人民币与中国进行石油贸易结算,石油人民币开始崭露头角,使得上世纪70年代建立的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世界石油经济贸易体系,面临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

随着美国能源和**战略东移,世界能源版图发生了重大改变,但石油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与此同时,天然气作为上等、清洁、高效、低碳能源迅速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为现实的大规模接替能源。

然而,直到今天,中国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生产和消费为主的经济大国,已经超过了地球上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一个必须正视的时代性差距。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

3.油气与未来

能源**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历了柴薪、煤炭、石油三次能源**,正在走向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的多元化能源新时代。上世纪中叶,全球掀起了一场决定世界各国未来发展命运的能源**,这就是从煤炭时代走向石油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那场**,摆脱了煤炭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了连续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将自身发展推向了后工业化建设的新阶段。当时的中国,手中拥有一亿多吨石油资源,却因“十年浩劫”的影响,错失了历史发展良机。

进入21世纪,全球又出现了一场能源**,这就是风靡全球的页岩气**。短短几年时间,美国的天然气产量就超过了俄罗斯,成为世界**大天然气生产国和消费国,并将其技术突破和生产变革取得的成果,迅速推广到页岩油、煤层气、致密油、致密气、超重油、油砂矿、天然气水合物等众多领域,由此掀起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非常规油气**。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美国的石油产量也已经超过沙特,重新成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随着国内石油实现自给,美国已经放开了沿袭40多年的国内石油管制禁令,开始对外出口石油和天然气。

页岩气**对中国能源和油气工业的冲击是巨大而又深刻的。它提出了一个更为紧迫、更需要直接面对、深入思考的重大发展战略问题。这就是:助推美国实现能源独立的*大驱动力,并非地面地下条件恶化、开采成本高的常规油气资源;也非勘探开发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的稠油、高凝油、低渗透等低品位油气资源和致密油、致密气、煤层气、油砂矿、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更非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水电、核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而是国内外石油企业一向并不怎么看好的页岩气资源。

长期以来,由于注重GDP,有些人“重油轻气”“重眼前,轻长远”“重常规,轻非常规”。我国复杂油气勘探、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探、天然气勘探和非常规油气的勘探还有待加强,需要加快发展。煤层气勘探开发中,有的石油企业“重常规,轻非常规”与煤炭企业“重煤轻气”的思想倾向相互交织,造成煤层气勘探开发20多年至今难以实现大的**性突破。这种现象不仅在油气领域存在,在其他能源领域和能源总体发展上也明显存在。

从高碳能源走向低碳能源,进而转向无碳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油气之所以替代煤炭,是因为大量使用煤炭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事故频发、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洁净煤技术的深入推广应用,使煤炭清洁利用的技术水平提高了,手段更先进了,但并不意味着煤炭固有高碳能源性质和经济技术特性的改变。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煤炭生产和消费占全球一半的能源和经济大国来说,不大幅压缩煤炭总量,提高石油特别是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上等、清洁、高效、低碳能源的比重,能源结构优化的目标将很难实现。

无论从能源效率效益提高,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中国都不能停留在煤炭时代,必须加速走向能源结构优化的新时代。中国新旧能源体系的转换和变革刻不容缓,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寄希望于中国油气工业出现一个大的转折性变化和**性突破。

4.油气与现实

让我们把思考的目光拉回现实。

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石油改变了全球面貌,加快了世界各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石油编织的能源、经济和市场网络,广泛渗透进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21世纪,石油与金融融为一体,成为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经济和市场变化的晴雨表,在变幻莫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场页岩气**悄然改变了世界能源和经济版图。美国的能源战略已经转向了西半球,但其**和金融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并没有任何改变。美国研制生产的新式**装备不断推陈出新,源源不断地推向世界。美国导演的现代化战争轮番上演,持续升级,一次又一次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战争引发的难民潮在世界各地蔓延。美国却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像两次世界大战初期那样坐视西半球,坐山观虎斗。

对中国来说,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石油大国,石油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因为,石油带给共和国的,绝不仅仅是多少亿吨油、多少亿立方米气,也不仅仅是源源不断的国家财政积累,石油还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的生命线,还是保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世界大国地位及其利益关系****的战略基石。所谓“手中有油,心中不慌”。身为石油大国,中国不仅可以拥有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在世界上说话更有分量,而且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政治、经济风险,也能处事不惊,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即使遭遇“十年浩劫”也没有濒临崩溃,手中拥有一亿吨石油,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如今的中国,尽管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60%,国内石油市场已经大部分国际化了,但手中仍然拥有足以应对突发事件的石油资源,石油仍然是维护和保障国家经济和能源******的战略力量。

近年来,美国在其能源战略转向西半球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各国兜售其页岩气**取得的技术成果。但直到今天,除中国有所进展外,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未在页岩气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有的甚至投入巨资,却血本无归。近年来,美国在向世界炒作低碳经济概念,描绘太阳能、风能等多种高成本能源路线图的同时,自身却在不遗余力地压低碳排放标准,实施总成本比其他能源低得多也更为现实的石油和天然气路线,并且在页岩气**的推动下,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石油和天然气历史回归和能源独立,在维护世界霸权和强权政治方面拥有了新的话语权。通过操控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体系和国际石油价格体系,将俄罗斯、沙特等石油、天然气资源大国甩在了后面,将委内瑞拉、墨西哥、巴西等石油资源蕴藏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推向了经济乃至政治危机的边缘。

综观当今世界,尽管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一次能源和能源互联网、电动汽车、石墨烯等新型能源利用方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当今人类科学技术现代化显然还没有“化”到离开石油,可以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地步。就在世界经济被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肆意折腾的同时,石油和天然气却在页岩气**的推动下,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抢占未来全球战略制高点的强大力量和有力**。

国际能源署等权威机构新近发布的综合数据显示,当前,石油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仍占31.3%、天然气占21.2%,石油和天然气合计占52.5%,占世界能源总量一半以上。煤炭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为28.5%,其中,中国煤炭生产和消费总量位居世界**,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

进入21世纪,全球生物质能(占比10.3%)、水能(占比2.4%)、太阳能和风能(占比1.6%)等可再生能源增长较快,合计比重已达18.6%,加上核能(占比4.8%)和其他能源(占比0.3%),合计比重已达23.7%。预计今后二三十年,石油和煤炭的比重将进一步降低,天然气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按照现有可预期排放政策测算,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量还将上升1/3以上,石油和天然气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一降一升,合计仍将达到50%左右,煤炭比重将下降到16%左右。届时,石油的动力能源属性将有所减退,化工原料属性将显著提升,油气并驾齐驱将迎来低碳清洁利用和上等化工原料的新时代。

当前,国际石油市场正面临新一轮低油价调整期,但石油和天然气内在独有的大宗商品带动作用和拉动效应,仍然是其他实体经济和工业产品难以替代的。在日新月异的强大科学技术力量推动下,新能源及其利用方式还将迈出更大步伐。但至少到本世纪中叶,石油尤其是天然气仍将是世界的主要能源,新能源及其利用方式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大规模替代和接续,不可能在一个早晨突然到来。

油气产业仍然是充满希望的发展中产业,绝不是夕阳产业。所谓“石油枯竭论”“石油崩溃论”,是没有根据的、站不住脚的。

像中国这样地形地貌错综复杂,一次能源资源禀赋相对不足的经济和能源大国,长期过度依赖煤炭显然是不合理、不可靠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能源发展和结构优化,举足轻重,责任重大。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走多种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多元化道路,才能顺应世界能源发展大趋势,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实际和时代要求的能源发展路子,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当务之急,则是要牢固树立能源科学发展观,改变长期以来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发展路线。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七八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上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古典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发展模式一蹶不振,遭遇重创,代之而起的凯恩斯主义、“马歇尔计划”和“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其核心框架就是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和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上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斯大林缔造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破产,“华盛顿共识”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自我吹捧、对外输出的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新一轮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使当年凯恩斯修正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而且使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和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面临****的深度调整。近年来,美国和西方国家一再推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渐式微,日本、欧元区经济一筹莫展,俄罗斯经济先盛后衰,美国经济虽呈现弱势复苏态势,但复苏进程反复无常。

总体来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仍在走下坡路,并且一再折射出石油和天然气的影子。美国经济独善其身的弱势复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页岩气**带来的发展红利。就在世界经济动能不足,走下坡路的时候,中国经济却连续20多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近年来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尽管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仍保持6%以上的中高速增长。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国油气工业和三大石油公司的迅速发展壮大。

如今的三大石油公司早已进入世界500强,而且排名每隔几年就跨上一个大台阶,成为位居世界石油50强前列的***跨国石油集团。

应当说,能够争取到这样一个优势地位是不容易的,也是与中国**经济大国的地位相辅相成的;没有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没有中国油气工业和三大石油公司的做大做强。“一带一路”战略推动的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正在将中国油气工业和三大石油公司推向全球化变革发展的崭新历史新阶段。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大公司、大企业之间的竞争。经济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公司大企业。拥有三大石油公司这样的***大公司大企业,是国家实力和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表现。然而一段时间来,正是在如何看待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如何看待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问题上,国内经济界、理论界、舆论界出现了不同声音,而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两极化。

历史是一面镜子,“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只有走进中国油气工业,走进三大石油公司,才能系统、**、深入地认识、了解中国油气工业和三大石油公司。中国油气工业和三大石油公司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历史的回顾、思考和展望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既不像西方跨国石油公司那样,是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演变的产物,也不像中东产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石油公司那样是维护本国石油权益的体制性力量。尽管其建设初期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和发展经验,但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实践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尽管这条道路还不成熟、不完善,甚至面临很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是一条土生土长并且曾经取得过巨大成就的中国油气发展道路。改革决不意味着否定过去,而是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础上辩证地看待过去,展望和描绘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翻开历史,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开采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历史源远流长,但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石油工业现代化建设和石油体制变革,还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这30多年开始的。但这并不能割离和排除中国传统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体制,对各行各业包括石油体制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事实上,这种既有利又有弊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并且还将长期存在,必须辩证地加以施策和对待。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有鉴于此,中国未来油气变革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和石油光荣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迄今为止人类积累和形成的一切优良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益成果,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石油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有句话说得好:“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对围绕中国油气改革面临的国际与国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等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有一个系统、深入、**的了解,对中国油气变革的历史方位有一个清醒、深刻、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能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丰富、发展、**中国油气变革的伟大实践。(特约记者陈新华)

上一篇:中核油气通过伊朗油气项目投标资格预审 参与国际竞争
下一篇:浙江LNG创投产以来单月气态外输新高
Copyright@ 2003-2025  上海安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96885号-13